转眼又到就业季。据教育部统计,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1076万,规模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。此外,受国际疫情影响,这两年返回国内就业的海外留学生也不断增加。在就业大潮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之路,是每个毕业生面临的重要选择。
当下,受新冠肺炎疫情多点散发、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等因素影响,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式复杂严峻。
不管是北上广深深受追捧,还是二三线城市热度上升;不管是互联网公司、名企大厂招聘火爆,还是考研、公务员考试、教师资格证考试等相关话题多次冲上微博热搜;不管是“择一事终一生”,还是“斜杠青年”越来越流行……随着社会快速发展、科技不断进步,就业模式日益多元,就业选择愈发多样,人们对劳动和就业的认识、理解与心态发生了显著变化。
眼下,促进毕业生更充分就业,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就业观,各地区各方面正在积极行动。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,要加强就业创业指导、政策支持和不断线服务。面对多重挑战,仍需继续发力引导高校毕业生就业。
首先,加强政策引导,加大专项就业创业支持。各地要促进教育、人社等多部门协同合作,一方面加大就业岗位开发力度,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多选择和工作机会;另一方面,可利用云计算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现代化技术手段,完善就业市场信息化建设,推动市场和
政府更好结合,进一步完善高校毕业生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机制。
其次,完善就业指导,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。各高校宜加强就业创业指导工作,为毕业生提供更精细、更有针对性的社会实践指导、职业生涯规划、专业就业去向等服务,鼓励高校毕业生参加“西部计划”"三支一扶”"大学生村官”等基层就业项目。各地区可通过生活补贴、担保贷款等优惠政策,吸引更多毕业生创业。同时,要合理引导毕业生“先就业再择业”,消除“缓就业”"慢就业”心态。
最后,提供有力支撑,做好重点学生群体就业。通过建立高校毕业生动态数据库,重点关注低收入家庭、困难家庭毕业生等就业情况,组建就业帮扶队伍,开展就业技能培训,帮助这类大学生提高应聘成功率。对就业压力大、出现心理波动的学生及时进行心理疏导,缓解就业焦虑。